金川县文化云 总分平台

金川斯甲鲁 浏览量:52

作者:民间
2024-07-05 来源:金川县文化馆
1

简介:

阿坝州金川县地处四姑娘山系的腹部,海拔较低,气候温和,物产丰富,有阿坝江南之称,作为历史上东女国的故都,金川不仅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也有着独特的历史文化。除了马奈锅庄,这里的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斯甲鲁者”“苟尔光楞穷格锅庄”等民间锅庄(藏戏),同样在历史上广为流传。 作为传统的祭祀和表演舞蹈,“斯甲鲁者”来源于藏戏。历史上嘉绒藏戏的戏班不少,但金川县的祁青、绰斯甲戏班则声名显赫,这也是“斯甲鲁者”出于金川的重要原因。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斯甲鲁者”曾因其激烈奔放、欢快豪迈的舞姿在清乾隆时期一度成为宫廷御舞。更重要的是,从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中期,嘉绒藏兵多次出征抗击帝国主义,“斯甲鲁者”作为送别和欢迎得胜藏兵凯旋的锅庄,被人们称颂。这也是“斯甲鲁者”虽然在历史中曾被淹没,最后总能流传下来的重要原因。 梨花盛开的时节,我们一行人来到金川县庆宁乡参加一次难得的祭祀活动。坝子周围那些熬过岁月风霜的古梨树枝繁叶茂,满树芳华。祭祀活动开始,一阵低沉的法号声响了起来,庄重而悠远,紧接着一队身着盛装、戴着头盔、佩刀持弓的藏族汉子在一名持旗者的引导下步履沉着地步入祭祀场地中心。人们在短暂的安静之后又激动起来,有相机的游客不断地按动快门。同行的阿唐对我们说,他们表演的是金川特有的“斯甲鲁者”舞(也有叫哈玛舞、出征舞等),2017年入选阿坝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十来名高大的舞者神采奕奕透出阳刚之气,他们身着青红两色戏装,头戴饰有象雄文字的头盔,身披藤背,脚蹬高腰藏靴,背弓箭,挂短刀,戴护环,或瞄准射击,或张弓搭箭,或挥刀劈砍。强劲的鼓点烘托出嘉绒男子出征杀敌的勇猛刚强。 旁边有2名长号手、1名喇叭手、1名锣手、1名鼓手,为表演者奏乐。鼓手是一名老者,虽已年迈,敲出的鼓声仍沉稳有力。老者名彭措,为“斯甲鲁者”舞的传承人,演出结束后我们在古梨树下对他进行了采访。彭措今年已75岁。他说参加今天表演的都是金川县集沐乡雅京村人。雅京村在历史上是绰斯甲土司的领地,村民们平时从事农业生产,手艺人则做手工活,逢年过节便要为土司表演藏戏、跳锅庄。彭措老人的父亲和爷爷都表演过藏戏,到他这一代已经是三代传承了。后来演出活动少了,几近失传。近年来政府重视对传统文化的发掘和传承,他才重新表演起藏戏跳起了“斯甲鲁者”舞。老人自豪地指着场内的表演者说:“他们都是我教的。” 今天雅京村村长勒尔伍也随着这支表演队一起来到庆宁,还有从雅京村来的学者阿称,两人热情地向我们介绍“斯甲鲁者”舞。阿称文雅而不失豪迈,谈到“斯甲鲁者”舞和非遗文化便滔滔不绝:“‘斯甲鲁者’是傩戏,属于戏舞一类。雅京村的‘斯甲鲁者’是敬献山神的民间戏与舞蹈融合而成的独特民间舞蹈,过去专为土司表演,一般是在祭祀活动后进行。过去绰斯甲土司地区、饶丹土司地区都跳,一年只跳一次,上世纪50年代失传后,2014年才整理挖掘出来,目前只有集沐乡雅京村传承得较好。” 阿称还说,“斯甲鲁者”意为天兵,是嘉绒藏语方言的音译,草地藏语中称为“哈玛”,故也被称为“哈玛舞”。藤背上的藏文是《索》本尊护法神,持旗者为护法巴丹,有领舞者的作用。“斯甲鲁者”舞以音乐为灵魂,以舞蹈为表现手段,讲述一个故事、抒发一段感情,集歌、舞、剧于一身。 嘉绒藏族信仰万物有灵,山有山神,水有水神。对山神的崇拜尤其突出。大渡河、岷江水滋润着金川两岸肥沃的土地,人们祭祀上苍感谢它赐予这片土地和平富足,把对神灵的崇拜以歌舞的方式庄重地表达出来。如大型的佛事活动、部落节庆及出征等,都要举行煨桑、跳锅庄等祈祷祭祀活动。这也是作为祭祀性舞蹈的“斯甲鲁者”的起源。 从宫廷御舞到抗英爱国 “斯甲鲁者”同其他本地戏曲一样来源于藏戏。嘉绒藏区藏戏演出历史悠久,最早的戏班中便有金川的祁青戏班。唐顺宗水贞元年(公元805年),嘉绒藏戏得到著名语言、文学、编译大师毗若遮那的传播推广,发展出了绰斯甲(今金川周山)、赞拉、沃日(今小金县境内)等戏班。从此,藏戏不仅在祁青部落上演,而且开始向嘉绒18部落流传,并最终演变成了当今嘉绒藏戏的各种流派。由此可知金川藏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8世纪,距今已经有1200多年的历史。 历史上嘉绒藏戏的戏班不少,但金川县的祁青、绰斯甲戏班则声名显赫。同样,“斯甲鲁者”作为历史上最有名气的藏戏之一,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清朝乾隆皇帝时期,“斯甲鲁者”一度成为宫廷御舞。 1747年大金川土司莎罗奔叛乱,于是有了乾隆的金川之役(第一次乾隆12-14年,第二次乾隆36-41年)。乾隆前后费时29年,方最终平定。其时,清军回军之时不仅遵旨将大小金川的头目及家属解送北京,且带走了无数匠人和专习歌舞的“番童”。后者在乾隆皇帝举行的庆功宴上,表演了锅庄藏戏,乾隆看后甚为垂爱,并把它们作为宫廷演出的压轴节目。为此,他还作了一首诗《四月二十八日紫光阁凯宴成功诸将士》,并在诗中的夹注提到:阿桂等所俘番童,有习锅庄,乃“斯甲鲁者”者(即番中傩戏也)亦命陈之宴次。“斯甲鲁者”由此也成为金川藏戏的正式译名。从此,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锅庄和“斯甲鲁者”进入了清朝宫廷。后来相沿成习,定居在北京香山的金川藏族后裔逢年过节仍要进宫表演歌舞。 “斯甲鲁者”之所以也被人称为出征舞,则缘于嘉绒藏军在清朝两次抗击外敌的战争中的卓越表现和重大牺牲,是其英勇不屈的爱国主义精神在舞蹈上的体现。 1790年,廓尔喀侵犯西藏,清政府命四川总督鄂辉和大将陈德领兵4000进军西藏,同时又从金川、小金等地抽调5000名嘉绒藏兵出征。1791年8月,出征的嘉绒藏兵在打箭炉集结完毕后,乡亲们为这些勇士举行了盛大的壮行仪式,为他们向神灵祈祷,祝愿他们获胜立功,平安而归。率领嘉绒藏兵的是墨尔多将军,他身先士卒,英勇作战,很快将入侵者打败并赶出了国境。后来墨尔多将军回到故乡嘉绒,受到了人们的热烈欢迎和敬重。 此后的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时,瓦寺土司守备哈克里和金川土司阿木镶率嘉绒藏兵2000人再次奉命出征抗击英军。阿木镶率嘉绒勇士百余人为前锋攻入被英军占据的宁波城,虽因后援不继全部牺牲,但却给英军以沉重打击。此战也成为鸦片战争中清军不多的亮点。今天人们重新记取和表演“斯甲鲁者”,便是对这种爱国主义精神的弘扬,它极大地丰富了“斯甲鲁者”的历史内涵,而显得更加珍贵。 抢救发掘和传承 金川雅京村过去属于绰斯甲土司领地,也是“斯甲鲁者”发源地。“斯甲鲁者”在这里世代传承,传承模式一般为家族传承。阿称对我们说,过去土司举行念经会(格热底),几十上百喇嘛活佛念经,煨桑,然后跳锅庄:先出场的是老鹰捉兔子,接着是猴子戏,最后出场就是“斯甲鲁者”。跳斯甲舞每个寨子出十几个人,这样就有了二三百人的集体大舞蹈,很壮观。此后由于历史的原因,村里人都转向专一从事农业生产,人们逐渐淡忘了“斯甲鲁者”,使其濒临失传。 2014年,阿称担任雅京村村支书后开始组织发掘研究本地的传统文化,他在2015年用了6个月时间到金川周边乡村遍访当年绰斯甲、饶丹地区的老人,最后才挖掘整理出“斯甲鲁者”。但真正能跳完跳好“斯甲鲁者”的并不多,彭措老人便是一个。彭措那时候年幼,一直跟随家里的大人们跳,后来也中断了相当长一段时间。有了阿称对民族文化的热情,彭措也不断重新拾起过去的记忆,他们在舞蹈细节上不断磨合,如现在表演者手上拿的衣服、藤背、鞋及道具等,都是从很多老人们的一点点记忆中,参考历史文献最终形成的。“斯甲鲁者”从濒临失传到复生。如今,雅京村已经有30多人会跳“斯甲鲁者”舞,彭措老人也将他的全部技艺传授给了年轻的下一代。 不知不觉,祭祀活动已经结束,勒尔伍、阿称和他的伙伴们收拾起戏装道具准备离开。一名老者却走到我们面前,他面带安详的微笑,与我们攀谈起来。老人介绍自己叫罗 亮,是金川万林乡苟尔光村人,今天特地来参加这个祭祀活动,来看“斯甲鲁者”表演。老人说他今年74岁了,“很多年没见到‘斯甲鲁者’表演了。以前三月初七、初八、初九都要朝拜山神,祭祀山神时就会跳锅庄,跳‘斯甲鲁者’舞。”老人两眼放光,精神矍铄,我们问老人家现在还能跳吗?他说,“以前我能跳,爷爷教爸爸,我爸爸教我的。现在跳不动 !”“您儿子孙子会跳吗?”“能,但跳得不好。我教他们的呢。”老人谦逊地说。 “斯甲鲁者”舞就这样在金川一代一代地传承着。千百年来,正是因为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它才不至于湮灭。现在,经多方努力抢救和发掘,复活了的“斯甲鲁者”舞焕发出了新的光彩。在金川的无数非遗宝藏中崭露头角,并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不断有人加入,为它注入新的活力。

上一篇 下一篇

收藏成功!

扫一扫分享: